钱乘旦 许洁明
前言
- 英国的人口和面积与它的历史地位太不相称了,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至少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上,只有两次出现过这种情况,另一次就是古罗马。
- 英国在古代被强制纳入罗马文明,从此后就在欧洲文明的框架中踯躅,和西欧许多其他地区一样经历了罗马帝国的占领,封建社会的转型,长期的社会经济停滞和徘徊,在世界文明的边缘上悄悄地生存了一千多年,不为世人所知。
第一章 从远古到罗马占领
- 浅水、暖流、深湾共同构成了远古时代养育不列颠人的天赐富源。
- 从总体上看,英国的气候是温暖宜人的。夏日气温一般在摄氏32度以下,冬天则保持在零下10度以上。
- 海的便利和海洋的屏障作用同在,21英里(34千米)宽的英吉利海峡把英国与大陆相隔,使英国既容易保持独立,又避开了岛国常出现的孤立、封闭和停滞。
- 16世纪以后,世界商业贸易的重心从地中海移向大西洋,曾经位于文明边缘的英国人,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世界文明变化的中心,因而就更加奋发图强。这一切无不与海岛的独立、海的屏障和航海的便利息息相关。
二 早期的人类活动
- 北海一带的马格莱莫申文化和法国的塔登努阿文化为不列颠人提供了中石器时代的生产技术
- 在恺撒到达不列颠之前,不列颠克尔特人处于部落社会晚期的混合农业时期,他们使用铁制武器和工具,有自己的货币和细陶器,知晓人类生存的意义,有着原始的宗教意识,建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
三 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
- 在3世纪,不列颠羊毛制品在整个罗马帝国都享有盛名。
- 罗马时代不列颠经济的特征是,存在着一种以农业为基础的、十分有限的商品经济。
四 罗马人撤离
-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的活力和强大导致罗马人对不列颠的征服,而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弱和枯竭又使罗马人撤出了不列颠。
- 罗马时期是个转折点,它使不列颠从史前跨进了文明时代。然而,不列颠罗马化主要是在城镇和维拉中发生的,尽管制度、语言、文化、法律和生活方式都出现变化,但土著人有2/3生活在乡村,他们很少接触拉丁文化,他们自然说着克尔特语和崇拜克尔特神祇。对不列颠的广大人民而言,罗马的占领仅意味着沉重的赋税和谷物输出。罗马人撤离之后城镇和大维拉很快就衰落了,5世纪中期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不列颠仍是克尔特人的家园。从外观来看,罗马人留下的只是罗马大道和城市遗址,罗马占领虽长达300多年时间,但它在不列颠后来的历史上却没有留下什么痕迹。
第二章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不列颠
- 除了土著克尔特人和罗马移民的后裔之外,现代英国人的先祖还有一部分是从西欧大陆渡海进入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他们是古代日耳曼人的一支。
- 公元500年前后,传说中的亚瑟王领导不列颠人在多塞特郡的巴顿山重创蛮族部落,使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前进停顿了50年。
- 所以,在盎格鲁-撒克逊语中“布列吞”与“奴隶”可以互换使用,这一点绝非偶然。从这时起,不列颠进入“七国时期”。
二 基督教的传播
- 基督教在英格兰的传播及其统一还有以下几个客观因素:第一,盎格鲁-撒克逊人信奉崇拜山水万物并混有巫术成分的泛灵论,这种原始宗教无法回答生老病死等人类宇宙的问题,也没有与农业社会的伦理道德相关的制度体系。基督教有关于天堂地狱和人之永生的说教,为走向定居农业社会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提供了有用的价值信念。第二,基督教反对暴力,保护稳定的婚姻生活和遗产继承权,早已进入农业定居时代的英格兰也需要这样一种与王权政治相符的管理体系和秩序观念,这就不可避免地选择了罗马基督教。
- 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初期,组织程度最高的社会共同体无疑是以大教堂和礼拜堂为中心的群众性宗教团体。
- 在罗马撤出不列颠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城市生活的最早复苏,无疑与大教堂的建立及基督教的传播密切相关,这些以大教堂为中心的聚居地成为中世纪英格兰城镇的起源地之一。
三 “七国”和威塞克斯统一的努力
- 当英格兰的财富被抢劫耗尽之后,维金海盗把眼光从金银财宝转向了英格兰肥沃的土地,开始尝试一种定居的生活方式。在这片地广人稀的沃土上,他们逐渐与原来的居民融合了。他们不仅带来了维金人自己的语言、法律和习俗,而且,使现代英国人种在克尔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基础上,又加入了维金人的血统。
四 社会、文化和经济
- 在军事首领向君王转变的过程中,基督教起了重要的作用。基督教的加冕仪式提高了王的地位,使之成为有别于其他军事首领的上帝的代表,基督教提倡的公开的吻剑仪式又增强了臣民对君主的效忠感。
-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农业经济并非全是自给自足的性质,其产品还要供养修道院、教会和那些迁入自治市和城镇的商人。
五 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结束
- 1002年,埃塞列德与诺曼底公爵的妹妹埃玛结婚。这就为半个世纪后诺曼人征服英格兰留下了借口。
- 1043年复活节,英格兰臣民迎回了先王埃塞列德与埃玛所生的、寄养在诺曼底公爵宫廷内的、有一半英格兰血统和一半诺曼底血统的“虔信者爱德华”
第三章 诺曼底征服和封建制度的发展
- 诺曼底位于法国塞纳河下游,它是个由丹麦人建立的公国,直到1066年还是相当原始落后
- 威廉完成了对北方的征服后,一改盎格鲁-撒克逊末期把英格兰划分为六个伯爵领的局面,他加强了对王国的直接管理,取消了私人军队和城堡,保留了百户区法庭、郡法庭以及民军制度。最主要的是,他在英格兰推行法兰克的骑士占有制,以服兵役为条件给骑士分配土地,骑士对封地拥有占有权、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威廉靠此组建了一支4000多人的军队。起初,骑士封地只享用终身,以后逐渐变为世袭。
- 这样,一种以土地分封为媒介,把维护封建政权的义务在各级土地所有者之间层层分割,以造成政治统治权与土地使用权密切结合的政治体制,随着征服者威廉的到来,从欧洲大陆移植到了英国。不同的是,法兰克的骑士封地制只要求封臣对直接封主效忠,而英格兰的诺曼底分封制则要求附庸的附庸也要宣誓效忠
二 安茹诸王
- ,他没有充分认识到英格兰只是诺曼底王朝的一部分。
- 1154年12月19日安茹王朝正式成立,因亨利二世的父亲杰弗里喜在帽上插戴金雀花,故安茹王朝也称“金雀花王朝”。
- 作为英格兰和半个法兰西的国君,亨利二世无疑是欧洲最大的君主,但是这些分散的领地并没有一个中央政府在管理,他在英格兰的身份尽管是国王,但在欧洲大陆各领地的身份只是法兰西国王的封臣。这样,大帝国的存在依赖于他个人的政治能力,只有他个人迅速往返于英格兰和大陆间的奔波才能维持帝国的统一
- 这种带着御前会议、王室法庭、重要军人和家属一起游巡的统治方式,从客观上看不可避免地促进了分驻各地的行政机构的发展。像历代诺曼底先王一样,在国王不在时,代表王权的委员会和税务法庭就要处理英格兰的日常司法和财务工作,英格兰“政府”因之得到了发展。
- 法王菲利普占领诺曼底、安茹、曼恩、都兰、普瓦图,约翰慌忙逃往英格兰,他在欧洲大陆的领地就只剩下阿奎丹。这样,“失地者约翰”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英格兰王”。
三 早期的威尔士、爱尔兰和苏格兰问题
- 在一个半世纪的诺曼底征服时代(1066—1205),只有亨利二世在位的35年保持了相对持久的和平。
- 爱尔兰、威尔士和苏格兰问题一直是中世纪诸王必须面对的问题。
四 教会、行政、司法
- 有的学者认为,大陆各国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以成文法典为基本形式的成文法体系,英国却以不成文的习惯法而自成体系,独立于罗马法体系之外
- 总之,威廉的征服改变了英国历史的发展道路,它把一个异族的贵族集团强加给英格兰,它在商业、宗教和文化方面把英格兰和欧洲大陆联系在一起。
作者点评
- feudalism”在欧洲是有确定性的,它指以土地分封为基础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一种经济和社会的制度
- “feudalism”意味着分权,而不是集权,集权的制度是不好用“封建”两字来修饰的。
- 在英国的封建时期,我们看到明显的分权特征:国王与贵族分权,君主与教会分权,司法权层层分割,庄园则自成一统,等等。欧洲的各色人等都很清楚自己的地位,也知道由此而应该有什么,不应该有什么。这就潜藏着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既然权力是分割的,那么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也就各人有份——好事和坏事都不可独占。在下一章中我们会看到,英国贵族如何出于这样一种强烈的意识而与国王抗争,由此开创了英国的“自由”。
第四章 《大宪章》和议会的起源
- 由于安茹家族的内乱和法国国王菲利普的插足,1199年继位的约翰在短短的几年中就使安茹帝国失去了在法兰西的大部分领土,这就是“失地王”称号的来源
- 在约翰统治期间,由于他与贵族交往时不顾封建关系的规范,视贵族的领地财产为己有,最后导致了《大宪章》的产生。
- 封建主义是一种君主和贵族作为封君和封臣而建立在相互依存关系上的双向契约关系,其相互的权利和义务虽然不见于成文法律,只存在于习俗之中,但为双方熟知,具有法律效力。其中一方要求习俗之外的权利,或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就会被视为违法行为。这时,双方就有权解除契约关系,甚至诉诸武力。
- 它作为一个成文法典在亨利三世(1216—1272)在位的半个世纪中被奉为法律基础,这样便使它成为此后英国宪法政治发展的一个起点。由于作为其精髓的两条原则:臣民对具有其财产和人身安全的保障权,以及在臣民与君王的契约关系中臣民具有对暴君的反抗权,它便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
- 在它的大部分具体规则随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光泽后,《大宪章》一直作为国王应该遵守法律的象征而矗立着,成为英国有限君主制传统的永久的历史见证。
二 《牛津条例》和《威斯敏斯特条例》
- 亨利三世力图恢复因《大宪章》的签订而使安茹王朝丧失的权力,封建贵族却要迫使亨利三世听从他们的劝告。亨利三世即位之前,他先向教皇的代表兰顿行了效忠礼,然后,大贵族们才向亨利三世行效忠礼。
- 从观念上说,经过1215年的贵族反叛和《自由大宪章》的签订,封建贵族已不再仅仅把自己看作国王的“直属封臣”,而是看作对处于统治地位的国王有天然发言权的国民的代言人了。
- 1237年,亨利三世为自己和妹妹的结婚费用开征新税,又受到市民阶层的反对,他被迫召开威斯敏斯特大会议,重申确认《大宪章》给予男爵们的特许权,即开征新税必须得到男爵们的同意。1238年,对王妹违背宗教誓约而再婚一事亨利三世予以批准,这又激怒了教俗两界的贵族。面对着怒火中烧的贵族群体,国王一度被迫逃进伦敦塔避难。
- 到1224年,亨利三世的祖先们曾在法国领有的广大领地中只有加斯科尼一地尚存了,也就是说,在亨利二世时代英格兰一度只是庞大的安茹帝国势力范围中一个部分的情况早已不复存在,如今英格兰已成为金雀花王朝的无可争议的中心,英格兰王国政治的岛国特性越来越明显了。
- 男爵们以全英格兰的名誉迫使亨利三世接受了一个比《大宪章》更进一步的条例,即《牛津条例》
- 《牛津条例》不仅承认了自诺曼底征服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委员会,即由贵族组成的议事会的议政权及其所拥有的一定的决策权,而且强调了这个设置的议政作用及其部分成员的“公众选举”性。它表明,大议事会已从亨利二世时期主要起司法作用且不定期召开的“御前会议”性质,向亨利三世时代主要起议政作用并定期举行的“议会”转变。
- 在1265年8月4日的埃富萨姆战役中蒙特福特兵败身亡,《牛津条例》被废除,亨利三世的王权又得到全面的恢复。 尽管如此,蒙特福特的死亡和《牛津条例》的流产,并不意味着13世纪中叶的牛津改革运动完全失败。因为,经过《大宪章》和《牛津条例》的签订,凡国事应该交大议事会讨论,国王和贵族间应该有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这两点已在英格兰人的心中生了根。
三 对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征服
- 对于现代英国的形成,爱德华一世作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对威尔士的征服。威尔士大学教授R.R.戴维说:“诺曼底人只用了一年就在黑斯廷斯征服了英格兰,却用了两个世纪完成对威尔士的征服。”
- 据传爱德华一世曾许以威尔士人一个“土生的亲王”,1284年王太子爱德华二世诞生在卡那封,爱德华一世高兴地向威尔士人打趣道:“这是我允以的土生的亲王。”此后,凡英王太子都有“威尔士亲王”之称号,即源于此。
- 1294年,英法战争开始。1295年,苏格兰与法国结盟,从而把自己绑在法国战车上。为此,爱德华于1296年派兵包围并攻占了特文特河畔的贝里克,并深入苏格兰腹地,迫使巴里奥退位,结果引起了1296—1357年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苏格兰独立战争”。
四 爱德华一世的法制和议会的起源
- 在13世纪的100年间,英国宪政史上的两个重要基础——《大宪章》与议会都产生了。
- 13世纪是英格兰政治大发展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君主制的发展与议会的起源是互逆和共生的,然而,又不完全是对立的事物。这一百年中,中世纪英格兰君主制尽管在亨利三世时代一度踉跄,但到爱德华一世时代则达到了顶峰。同样,在爱德华时代议会制度形成了。这个在政治上通过斗争而寻求平衡的世纪,留下了辉煌而成功的业绩——《大宪章》和议会制度。
第五章 英法百年战争和红白玫瑰战争
- 加斯科尼位于现代法国的西南部,西濒比斯开湾,南接比利牛斯山。该地区于1058年为阿奎丹公爵威廉八世所得,12世纪时,阿奎丹公爵的称号连同加斯科尼都因亨利二世享有的继承权而转移到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手中。此后,一直到百年战争结束时法国最后得该地为止,加斯科尼始终是英格兰势力在法国西南部的中心地带。爱德华一世坚持维护自己在不列颠群岛和海外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加斯科尼问题便成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而且,加斯科尼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爱德华一世继位后英格兰国王在法兰西仅存的一块领地。而且还在于,这是一个工商业相当繁荣且盛产酒类的地方。英格兰要大量进口加斯科尼的酒,英国的纺织品和谷物必须经由加斯科尼运到波尔多和巴约纳两大港口,再输往世界其他地区。
- 爱德华二世被废黜是史无前例的,因为自诺曼底征服以来这是第一位被废黜的国王,并且是以议会的名义废黜的,表明议会可以引导法律的变化。
- 当理查德二世在爱尔兰征战时,其堂兄兰开斯特的亨利(冈特的约翰之子)组织军队,并在贵族和议会的支持下废黜理查德,自立为王,史称亨利四世(1399—1413)。长达两个半世纪的金雀花王朝结束了,自此开始了兰开斯特王朝的统治。
- 《特鲁瓦和约》规定:废除法国太子的继承权,英法联合为共戴一王的国家,查理六世死后由亨利五世继承法国王位;将吉约那及波尔多划归英格兰,将法国公主凯塞琳嫁给亨利五世。
- 长期的战争哺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自此任何使两国联合共戴一王或在他国版图上占有领地的企图都注定要失败,从这个角度上说,英格兰在百年战争中“退出了欧洲”,法兰西则在百年战争中走向了统一
- 尽管从根本上说,百年战争是英法之间的国际战争,但它也是法兰西的国内战争,是法兰西大贵族反抗王权和相互攻击的内战,但无论是外战还是内战,最终都以法兰西民族的统一和王权的加强而告终。法王查理七世在战争最后阶段使英王失去在大陆的领地,战争的结果使英国人和法国人更深刻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民族差异。
二 红白玫瑰战争
- 历史学家根据约克家族的白玫瑰徽章和兰开斯特家族的红玫瑰徽章而把这场战争称为“红白玫瑰战争”。
三 统一与民族意识的增长
- 到14世纪末议会则已完全分为世袭的上院和选举的下院,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 百年战争与红白玫瑰战争是英格兰走向民族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英格兰民族主义兴起的时代。
作者点评
- 英国在中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无意中破坏了封建制度的基础:玫瑰战争留下的是一片废墟,等待着新的制度进来填补。从这个时候起,英国就非常幸运了:它每走一步,都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而且是不知不觉就走过去的。
第六章 中世纪的经济、社会和文化
- 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学者首次使用“中世纪”一词,那时,它是指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结束的一千年。
- 英国史学家通常认为,在英格兰,“中世纪”指1066年诺曼底征服到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
第八章 伊丽莎白女王时代
- 英国历史上都铎王朝历时118年。如果算上简·格雷,前5位君主走完了73个年头,而伊丽莎白一人就统治英国达45年。在这45年中,女王政绩卓著、王朝鼎盛,国家走向繁荣,这三者相得益彰,以至于女王和她那个时代在英国历史上熠熠生辉——女王和英格兰人共同缔造了伊丽莎白时代。
第九章 早期斯图亚特王朝
- 1603年,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继位为英格兰国王,史称詹姆士一世(1603—1625),由此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与伊丽莎白不同的是,詹姆士一世身兼英格兰和苏格兰两个王国的国王
- 清教徒是极端的新教徒,他们对宗教改革后的英国国教不满,渴望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色彩。
二 从共和国到复辟
- 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英国历史进入一个特别时期,此后11年中王位空缺,史称“大空位”。残缺议会宣布成立共和国,废除王位,取消上院,下院行使国家主权,由人民选举产生——这些显然反映了平等派的要求。在整个世界历史上,人民主权的思想第一次被公开承认,写成文字,后来在各个国家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 爱尔兰的大量土地被没收,分配给随克伦威尔征战的英国士兵。自此后,爱尔兰就出现了一批英国庄园主,爱尔兰人反而失去了土地,爱尔兰成了英国的殖民地。
- 英国已走到无政府状态的边缘:谁也没有权威,谁也无法解决问题;军队本来可以用武力进行统治的,但克伦威尔死后,军队本身也不再团结。英国现在只有两条路可走:彻底混战,或是退回到斯图亚特王朝。
三 经济、社会、思想文化
- 1640—1660年是英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革命造成巨大的社会变化,但这些变化都没有持久。革命没有留下永久性的遗产,这是英国革命的特别之处。
- 约翰·密尔顿曾担任过克伦威尔的拉丁文秘书,他在《得乐园》、《失乐园》和《力士参孙》中表达了革命在胜利时的喜悦、在失败时的悲哀。
- 革命还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政治学著作,即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尽管霍布斯在大部分时间中流亡国外,但他对英国的事态仍十分关注。英国革命使他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等级社会被革命冲垮,平等的个人相互冲突时,如何才能维护社会秩序的安宁?他认为,只有建立强大的专制政府才能做到这一点,而军政府恰恰符合这一要求。他因此在1651年回到英国,支持克伦威尔的军事专制。
第十二章 贵族的优势
- “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的主权,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但“光荣革命”并没有解决行政权与立法权的关系问题,威廉三世登位之初,双方的关系极不明确。
第十三章 工业革命与拿破仑战争
- ,18世纪上半叶,英国农业经历了巨大变革,许多人把它称为“农业革命”。农业革命的发动者是大土地所有者,他们因圈地运动而集中了土地,有条件进行集约经营。
第十五章 维多利亚时代
- 在英国所有国王中,维多利亚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分,做她那个时代的表率。
第十九章 走向福利国家
- 战争之前,建立福利国家的思想就已经形成了。福利国家的本质是国家对社会问题进行干预,用国家的力量来调节财富的分配。
来自微信读书